前陣子打開新聞便會不斷的播報著復興航空澎湖事件,反覆的看了好幾回,除了為不幸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的乘客致哀外,事實上小晞也有了一些深切的感觸。
記得在一連載的報導中,看到一則已退役的空服員回應,為何在如此惡劣的天候下,還要勉強飛行呢?答案是,因為如果乘客們敢搭我們就必須敢飛,但小晞想問,有誰知道,在乘客敢搭的條件背後,如果不幸發生意外,責任到底有誰敢背?而這些乘客的家屬,在第一時間問的問題,無非都是“為什麼在這麼惡劣的天後環境下,你們還硬要飛…?”於是所有與事件相關的人、單位,便紛紛展開責任規避大戰,互踢皮球,推諉,誰也不想承認己方的疏失;在復興航空事件的前一兩天小晞恰巧因公需赴深圳出差,由於當天大陸地區正因前一號颱風剛離境,而導致班機時間延誤,小晞的班機由原定的1730起飛,一直到晚間的2125才正式起飛,過程中航空公司不斷與乘客道歉,也發了餐券請我們耐心等候,這時小晞不斷在觀察在場的乘客反應,發現當天的乘客都非常的冷靜也配合,雖然對於為何飛機還不飛,也不確定到底何時才飛的狀況無法明確掌握,但卻也都默默領了餐券,等待地勤人員的廣播,於是當天的班機終於在夜間的2300時許平安降落深圳機場,雖然所有行程皆因班機延誤而變更,但至少,全機人員平安抵達目的地,但如果這過程中有乘客吵鬧,咆哮,要求應有賠償,這整體的結果,可能就又不一樣了。
此事件讓小晞想到前陣子與講師友人至某新合作單位進行課程demo,當天抵達上課教室時先是發現投影機是故障的,接著,工作人員不知所措無法解決,現場狀況一團混亂之餘,也沒有任何主辦單位的人員,主動與講師說明與溝通接下來打算怎麼處理,就這樣耗掉了多時,當日課程結束大家對於整日的狀況進行檢討時,便開始出現責任互推的情景,設備組的怪行政組,行政組怪場地租借,總之沒有人願意為自己的疏失付起責任,只知道一股腦的責怪對方,就怕攬責任上身,這就是現今人們處事的態度,『當責』在這場子自然完全沒有呈現。
有時候一件疏失的產生,其實並不一定只有某個單位的責任,只是似乎若不在第一時間撇清關係,就會成為代罪羔羊,反觀在職場上,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在上演,一件專案無法順利推動,A部門怪B部門不配合,B部門則說是因為C部門阻礙行事,大家非但沒有針對自己的疏失做檢討與改善,反而練就了一身一推天下無難事的好本領,如果組織中存在的都是這樣的夥伴,自然無法成長與提升,只會慢慢走向崩盤,既然疏失已定,那麼誠懇確切的檢討原由才是關鍵,若只一昧的規避責任,那麼淪為組織淘汰一員的日子就相距不遠了。